12月29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在綿陽科技城新區揭牌成立。該研究院由院地協作共同舉辦,將發揮科研院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和創新資源優勢,促進資源共享,讓重大科技成果二次研發和轉移轉化,為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變為現實“生產力”提供加速服務。

????12月29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在綿陽科技城新區揭牌成立。該研究院由院地協作共同舉辦,將發揮科研院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和創新資源優勢,促進資源共享,讓重大科技成果二次研發和轉移轉化,為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變為現實“生產力”提供加速服務。
時針撥回一年前,2020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設立綿陽科技城新區(以下簡稱“科技城新區”)。正式獲批以來,我省這個“最年輕”的新區,一直吸引著各界的關注。
一年來,科技城新區經歷了搭建班子、設計規劃、創新機制等一連串“從無到有”的探索。如今,創新的勁風日漸強烈,助推高質量發展浪潮乘風起勢,可謂“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事業與視野
12月29日上午,臨園干道上車流如織。這條50米寬的道路修建于1986年,科學而富有前瞻性的設計,讓這條路成為綿陽地標之一。即便是在汽車保有量激增的今天,其仍是綿陽市區交通暢通的“動脈”之一。在科技城新區建設中,“高起點謀劃”同樣被反復提及。
為何要“高”?批復設立省級新區,是四川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加快打造新的增長極的重要舉措。
對科技城新區而言,這個“新”,不僅肩負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的“新”使命,更是肩負著推動中國科技城建設的這一“新”實踐。為此,綿陽市委、市政府從一開始就將“高起點謀劃”作為兼顧事業與視野的一個“契合點”。
“高”從何處來?一方面在于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擁有一批承擔基礎性、戰略性使命的科技創新“國家隊”,所蘊藏的科技資源是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的現實支撐。另一方面,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內在追求,推動科技進步,繼續擦亮“中國科技城”這一“金字招牌”。
正是立足這一高點,科技城新區發展標定出清晰的方向。通過反復調研和多次深度研討,科技城新區定位得以確立,即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打造創新新引擎、產業新高地、城市新空間。其核心要義在于鼓勵科技創新,加快把綿陽富集的科技創新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綿陽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視野決定著事業的高度,以長久事業為目標,才能扎實將視野的高度變為現實。一年來,科技城新區立足新發展理念的“新動作”不斷——
7月,在對資源稟賦、產業方向等進行綜合研判后,科技城新區面向全球推出15個招商項目,其中既有創新園區,也有公園等民生項目??萍汲切聟^在上海舉行的推介活動,更是吸引了全球投資伙伴的目光。
12月,范國濱院士工作站暨綿陽市碳中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科技城新區正式揭牌。這個全省首個“院士、高校、企業、政府”四合一的研究中心,瞄準“雙碳”目標,將攻克轉化一批碳中和產業前沿和共性的關鍵技術,搶占行業上游,為中下游產業提供相關科學技術和解決方案。

時機與實際
科技城新區規劃面積396平方公里,空間范圍包括綿陽市涪城區、游仙區、安州區、高新區、科創區等下轄共9個鄉鎮(街道)所屬區域。
借鑒全國經濟發展領跑地區的經驗和啟示,分析科技城新區目前面臨的機遇、實際與現狀,綿陽市委提出“要高標準編制新區發展規劃,兼顧現有基礎、瞄準未來發展,深入研究確定新區功能分區和產業定位”。由此,科技城新區劃分為直管區和統籌區,在城市設計、產業規劃中選擇適合科技城新區建設的實際路徑。
新發展理念,既是“指揮棒”,也是“紅綠燈”。36.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區直管區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主陣地和示范區,其中有24平方公里為一張“白紙”,成為一塊天然的“試驗田”。在這片區域的城市設計里,創新與共享互促,不僅布局了科技創新平臺等核心功能,還包括市民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將打造成為綿陽新的城市中心,以增強其對人才、項目、技術等資源要素的集聚力。
不久前,《綿陽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城市設計》方案通過綿陽市人民政府批復。在這個吸引眾人目光的直管區城市設計里,“綠色”與“協調”互進,臨水而建的安昌河沿線綠地,依山造勢的鼓樓山公園,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規劃,讓人一眼讀懂綿陽市堅持生態打底的內涵。
作為科技城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綿陽涪城區、游仙區、安州區、高新區下轄8個鄉鎮(街道)已有完備的產業鏈,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根據區域內新型顯示、5G、智慧家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特點,布局新興產業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科教創新資源集聚區,以充分發揮其產業特點,承載相關產業項目落地,形成總部+配套產業基地的產業分工組合。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僅體現于面上,還貫穿于點中。
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次修訂后公布,科技創新迎來新的春天,這無疑成為科技城新區建設最大的“時代紅利”。綿陽眾多科研院所富集高端科技成果,要打破成果轉化的瓶頸,從0到1,助推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無疑是關鍵的一步。
為此,科技城新區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權威性、支撐性、引領性的創新平臺,聚焦“四個面向”,以發揮其“共通共用、共建共享”作用。
目前,一批創新研發平臺正在科技城新區陸續落地。其發展方向瞄準綿陽相關院所具備技術優勢的高精尖領域,輻射半徑不局限于綿陽,而是要建設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全國重要的科技協同示范平臺,滿足相關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等。
數據顯示,目前,科技城新區布局的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已達46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36.6億元。

攻堅與共建
在科技城新區起步的第一年,隨著制定規劃、組建隊伍、建立機制等工作的推進,這張“白紙”已初顯發展輪廓。隨之而來的則是真抓實干,推動一個個具體項目落地見效,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開放和城市建設“四場攻堅戰”應運而生。
作為科技城新區統籌區的重要戰場,涪城區圍繞科技創新項目招引落地,建設“一區多園”科技創新平臺,在科技城新區涪城片區打造5G科技園、中科(綿陽)創新園等25萬平方米科技智谷。同時,圍繞環西南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帶,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城數字經濟創新中心和創業黑馬西部(綿陽)科創中心,形成“研發—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
位于游仙片區的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集核醫學研發、生產、配送、診療為一體,園區全部建成后,有望成為全國最大的核醫藥研發生產中心和核醫學產業創新基地,預計實現年銷售產值超500億元,年稅收20億元。
如果在科技城新區找一個中心的話,那無疑就是直管區中的“科技之心”?!翱萍贾摹弊⒅貐f同效應,增強了科技城新區整體吸引力,特別是對激光、核醫學等新興產業而言,其科研、投融資等總部落戶于“科技之心”,這正是“微笑曲線”中高價值的一段,未來還將據此形成綿陽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區,與周邊產業園區實現配套共贏。
12月25日,在創業大道西延線東段下穿隧道的建設現場,工程車輛來回運轉、施工人員交替作業。作為科技城新區交通中軸線,創業大道跨兩個行政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需要各區域協同合作。為此,科技城新區初步探索出一整套“統分結合、分片運行”機制,以“一盤棋”思想統領,職責清晰,分工協同,促成了科技城新區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也帶動一批產業項目接踵而至。
2021年,科技城新區實施重大產業項目151個,總投資524.14億元。同一年簽約重大產業項目108個,總投資609.65億元,其中包括理想汽車增程器等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
如今,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科技城新區建設全面提速提質提效,正朝著“一年打基礎、兩年出形象、三年大變樣”的目標前進,向著綿陽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的目標邁進。